第2725章 最杂的人心_诡三国
笔趣阁 > 诡三国 > 第2725章 最杂的人心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725章 最杂的人心

  第2725章最杂的人心

  秋风渐渐紧了,气温也一天天的变得寒冷起来。

  斐潜也觉得内心当中似乎多了几分的寒意。

  虽然在封建王朝之中,很多时候一条人命,甚至是几十百上千的人命都不算是什么太大的事情,但是斐潜依旧会觉得不舒服。

  因为斐潜在后世,曾经就是这些可以被忽略掉的数字的其中之一。

  即便是如今斐潜坐上了这个位置,明白在某些事情上需要宏观的去看,但是依旧忘不了当年他是拉后腿的,被平均的的,所以他比其他的大汉人,多了几分来自于底层的经验。

  斐潜明白,华夏的百姓对于官吏的标准,或是说要求,是很低的,甚至普通百姓都不需要官吏能做什么事情,搞多么大的工程,只需要官吏在任不胡乱收费,不摊派劳役,不劳民伤财,就可以称之为一声『好官』了。

  就像是孔融之辈,根本不懂如何处理民生政务,也不知道要如何安靖保民,只需要什么都不做,只需要不扰民,便已经可以得到百姓的表扬了,想想看,这是多么让人无奈却可笑的一件事情……

  可偏偏就连这么低的要求,官吏却能一再的突破底线。

  而且一年年的,将底线拉得越来越低。

  对于西域的认知,斐潜和荀攸阚泽二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

  西域在吕布的统领之下,确实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

  甚至因为这些问题,已经是死了一些人,甚至还会因此死更多的人。

  『直尹监王参事……』斐潜在脑海当中搜寻着这个被记载下来的直尹监参事的印象,但是很遗憾,他并没能想起来什么。

  『先安排人员,按照一般人员殉职,给与此人家中抚恤……』斐潜对着荀攸说道,『具体功过,待西域事后,再行增补……』

  荀攸拱手说道:『回禀主公,此人乃山东人士,家道中落,辗转至河东就读,后至长安参考……其在三辅河东并无家眷,若是……也只有派人前往山东寻找……』

  荀攸是大管家,他对于这些人的熟悉程度比斐潜要好一些,而且就算是荀攸想不起来,他也可以查阅在尚书台留存的档案。

  斐潜微微叹了口气,『那也要派人去。』

  荀攸应下。

  在面对时代的风浪的时候,每个人就像是大海当中的一小朵浪花,翻滚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了。或许这个王参事也曾经憧憬着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建立一个家庭,幸福的生活下去,然后就这么和他的希望和梦想,悄然消散在了西域的风沙之中。

  『说说看,你们应当如何?不用急,想到什么便说什么就是。』斐潜看荀攸和阚泽都思索了一会儿之后,问道。

  斐潜当然不是要荀攸或是阚泽带着兵卒前往讨伐吕布。

  武将有武将的战场,文官当然也有文官的战场。

  不是有句老话么,武将不怕死,文官不贪腐,朝堂自然就是很好了。

  将死亡和腐败相提并论,也可以从侧面证明,吏治其实是一个关于生死的重大问题。

  斐潜当下所提出的如何处理吏治的问题,在历朝历代之中,也并非完全没有人去研究和探讨。华夏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领跑,而且领跑了上千年,然后在某个阶段才落后了……

  在汉初,华夏就已经对于官吏的考核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甚至汉宣帝就表示他实际上是在和二千石的良臣在共同治天下,并且制定出了『上计』和『监察』等制度。

  当时,中央设置计相掌郡国上计,郡国设置上计吏、上计掾等掌地方上计。据《汉书》记载,汉宣帝刘询曾『诏使丞相、御史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以政令得失』。汉武帝刘彻于元封五年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一刺史『以六条问事』,负责监察郡国守令,汉朝正式建立国家监察制度。

  随后的封建王朝,也对于吏治考核有更为详细的规则……

  所以,是不是皇帝完全不清楚手下的官吏都在干一些什么?

  其实并不是,否则历朝历代也不必一再的加强对于吏治的要求,对于官吏的考核制度的完善了。大多数的时候,只要皇帝多少还明理,还懂得一些事情,那么对于手下官吏的阳奉阴违,基本上来说都是非常痛恨的。

  其实吏治的根本问题,是在阶级利益,是封建王朝的劣根性。

  皇帝的基本利益是天下,是所有百姓的民心,而对于辅佐皇帝的官僚集团来说,他们管天下怎样,天下又不是他们家……

  所以应该怎么办呢?

  斐潜自己倒是有一点想法,但是他先将问题给了荀攸和阚泽。

  阚泽沉默了片刻,说道:『依臣之所见,今之官吏问事,流于表面,既无实地核查,又无考较之策,故吏无所顾虑,多有侥幸之心。故而当行考课之法,以定制度,明宣于公堂,知会于乡野,使吏明其责,使民知其制,上下皆皆自考覈,以为黜陟。』

  阚泽进一步阐述,表示朝堂应该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各个地方的官吏考核,比如以州郡为划分,负责监察州县行政成效。同时进一步明确官吏任职的要求,以『德义、清慎、公私、勤怠』等等方面进行考量,一方面注重于官吏在任取得的政绩,另外一方面也要考量官吏的品德操守。

  并且将考核分为地方考核,也就是初考,可由地方长官,或是部门长官主持,主要考核当年功过,考核主事必须当众宣布考核结果,公评优劣,考绩定级等等,然后考核结果报送朝堂。

  朝堂也会进行复考,复考分为定考和不定考。定考就是三年一次,与上计相结合进行校考。不定考则是派人员深入地方,了解实际情况,核查地方上报是否属实……

  斐潜沉吟了片刻,微微点了点头,但是并没有说好还是不好,而是看向了荀攸。

  荀攸捋着胡须,似乎还在思索着什么。

  斐潜也没有着急敦促,而是静静的等着。

  过了片刻,荀攸朝着斐潜拱手为礼,然后说道:『臣以为,主公当下,欲治于未病之时,当重于官吏为任之前。汉初,以孝廉为才,致使浮夸日盛,名不副实者众,此等便是弊病之因也。如今主公行科考之法,乃除此因,弊自消弭。而如今西域之乱,乃地方之任所致,如孝廉之弊也,一无委,二无任,责未定,职未明,岂有不乱之理?故臣请主公,立吏法,置主事,掌封勋,考功过,核绩效,于官吏任前,任中,任后给与评定,以励优良,以惩庸劣。』

  荀攸则是表示在斐潜推动科考之后,从『任名』到『任能』之后,还需要加强对于官吏的控制,从前中后三个方面,加强对于官吏的管理力度。

  官吏上任之前,应当调查其人品行,并做记录以备档待查。同时在上任前,其当地主官应面谈,观其言行举止,同样做相应记录。如果官吏在任期间出现问题,那么调查人和当地主官,则需要做出相应的检查,并且根据犯事官吏的罪责大小承担一定的责罚。

  在官吏任中,以政绩优异者为上,职务粗理者为中,临事弛慢者为下,分别给与晋升、平调、罢免等处罚方式。这个和之前考核有些相似,但是荀攸提出最大的一点任中改变是并非所有的官吏都能担任满期,如果出现在任中考察出现重大问题的,应当即可罢免,由其副官暂时接任,其后绩效记入其副官考核,在期满之后,副官也同样是面临『升平免』三等的结果。

  最后,荀攸阐述表示,任后的官吏也同样重要。任职地方的官吏,不能在任职之后拍屁股一走了之,要建立地方志体系,也就是将任职官员在地方上做了什么事情,取得了什么成果或是后果都记录下来。救人,要写,杀人,也同样要写,毕竟功过由后人评定,前人也就不敢做得太过分,毕竟大多数人,还是要脸皮的。

  至于小部分的人,那就直接惩戒就是。毕竟就像是斐潜之前所言,先注重于防范未然,但是免不了还是会生病。若是生病了,也就按照病情,吃药动刀就是。

  斐潜笑了笑,也点了点头。

  其实阚泽和荀攸提出的建议,也是带有他们个人的色彩。

  阚泽主要以考察为重,而荀攸则表示以任职为重,两个人提出的方案,都是他们对于对于吏治思考,其建议的解决办法,也都具备操作性。

  斐潜听完了两人的建议,思索了一下,然后说道:『正值秋获上计之时,便先以上计核查之名,修订吏治,先发公文,以参律院……对了,公达,参律院不是正巧失其主职么?』

  荀攸几乎是立刻明白了斐潜的意思,『主公之意,便是假以参律之名,行吏治之考?』

  斐潜微笑着点了点头,『尚书台以公文下发,令各地官吏陈述建议……责参律院祭酒,参律等,研讨此事,制定律法,完善标准,择其优良者,可假摄参律院正,以待期满……』

  斐潜缓缓的说道:『吏考,首当完备。如今可先以州郡为重,定其法章,明其标准,制其方法,使官吏知晓如何考,考何如,评等级,衡政行。考前准备,考中记录,考后上报。』

  斐潜之前也有抓过一段时间时间的吏治问题,但是那个时间段大部分是立足于秋收秋赋上面的。考核的内容主要是税赋问题,或是和税赋有关的问题上,比如民生农桑水利道路等等。一方面是在当时,税赋问题是斐潜面临的最为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矛盾点,另外一方面是汉代大部分的官吏考核也是在这个事项上,推行关于税赋的考核,基本上不会引起地方官吏乡绅的什么意外反弹。

  毕竟就算不是斐潜,难不成换了其他人来,就会不抓赋税了?

  所以当时推行吏治考核,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大多数人都是在嘀咕自己税赋标准是不是高了,旁人县乡的数目是不是低了,至于要不要这个标准的,或是针对于要不要这个考核的,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意见。

  而现在就不一样了,不仅仅是指秋赋,还要有平时的操守。完成了朝堂的赋税任务,并不代表着就可以在地方为所欲为,缴纳了朝堂的钱粮,也不代表着剩下的就能花天酒地。这自然会引起一些人的不适应,甚至会觉得是侵犯了他们的利益。

  就像是西域一样。

  在大汉传统的观念之中,地方官就是地方的主君。而想要打破这个观念,并不是说换个主事的人就可以做得到的,更重要的是要换个心,换掉这个观念……

  所以第一步,先推动州郡的主事官的观念改变。

  而这个改变,不是说立刻要他们做出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而是轻轻的,缓缓的,往前推一步,甚至让他们感觉不出来,就像是他们自己要往前面走一步一样。

  斐潜有立刻提出很高的要求么?

  并没有。

  表面上各郡太守依旧是主事官,他们现在多了一项事情,他们要负责地方官吏的考核,当然这一点和之前他们的工作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是,他们的考核不再是只是为了自己负责,同时也要上报了。

  明确的要求,必须要上报。

  重点就是这个『上报』。

  怎么考核的,考核了什么,结果又是怎样。

  这些内容看似不怎么重要,其实又很关键。

  荀攸目光微动,似乎想到了一些什么……

  果然,斐潜继续说道,『其次,考核当有专职。便以御史台为模板,设立考功司,专司官吏考核一事,设司长,郎中,外郎等,专人专职,审核功考。』

  汉代原本就有御史台,也是负责官吏考核的,但是御史台相对来说名头更大,所以就改名叫做考功司。和原本御史台不同的是,御史有弹劾的职责,考功司虽然也有,但是只有针对于官吏绩效,品行考核的职权,而另外的监察权,刺探风闻的权柄,则是在有闻司。

  这一点安排,荀攸和阚泽都不太意外。

  毕竟方才两个人都说了,吏员的考核很重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当然就需要一个更有效率的机构,那么还有什么比专人专职更有效的方法么?

  针对于考功司的主事,荀攸询问斐潜的意见。

  斐潜思索了一下,表示以长安三辅周边县令县长,绩效优良且任期将满者入选,择优评定。

  荀攸也表示斐潜这个决定很英明,并且说这个消息一放出去,肯定会让很多人兴奋……

  斐潜微笑。

  荀攸也是微笑。

  阚泽左右看看,然后有些恍然。

  『其三,』斐潜说道了第三个方面,『公达所言地方志之事,乃良策也。考核之事,当有公开评议,地方志之事,也当公开。之前为任期满方有评定,时效未免失之冗长,以年增补地方之志,可弥其缺……』

  考核公开,地方志也公开。

  考核公开这一件事情,在汉初就有了。

  汉代有个词,就叫做『公开评议』,即采用会议形式,主考官员向被考核官吏提出各种问题,被考核官吏须当堂作答,再由主考官员结合被考核官吏先前提交的自己的年度总结报告等相关文字材料,定出考核等次。

  汉光武帝刘秀,就曾亲自多次『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公开评议』,评定郡县官吏工作优劣。有光武帝率先垂范,郡守等地方大吏自然也以同样方式考核属官,公开考核官吏在东汉一段时间之内,也遂成风气。

  后来东汉皇帝懒散了,地方官员也就同样懒散了。

  斐潜之前也有表示,作为官吏任期满是会有评定的,如果连续任期都不怎样,或是在某一任期之中出现重大的问题,是会像是谥号一样,给与官吏跟随一声的评语的,但是华夏有个毛病,就是对坏人太友好,对好人太苛刻。

  当然孔老夫子本意并非如此。最初的意思只是规劝人们向好,为了让更多的『坏人』归于良善,才会表示只要『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是只是『金不换』而已,又没说就『没罪』,但是被一些人歪曲和利用了。

  所以一方面是斐潜执政的时间不算是太长,还没有真正某个官吏被评了『恶谥』,另外一方面是很多贪腐的官吏同样也很狡猾,他们会耍一些手段,就像是年初会默不作声的将钱财贪腐挪为他用,到了年末才花两个小钱派几个农夫修一下水利还喊得满城皆知。

  上任先干坏事,然后快到任期结束的时候再做好事,然后百姓感激莫名,觉得自己感化了坏人成就了好人,为了让自己更感动一些,便是对这个官吏好一顿夸赞,因为只有这个官吏好,才能证明他们的这些年的付出是有成效的,是令人愉悦的……

  公开的地方志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

  比如写着修水利,修了一年,两年,三年,然后离任了都没修好,那算什么?

  如果不年年公布,只是大略记载,那么最后恐怕官吏履历上就会表示他注重水利,修缮有功了,但是实际上呢?

  而且荀攸所建议的地方志,刚好是斐潜很看重的一个点,或许也有可能会让华夏混沌且轮回的官僚架构,重新有一些新的活力,注入一些新的生机……

  请收藏本站:https://www.9beat.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9beat.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